節日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紀念日;如國慶節等。
(2) (名)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節、中秋節等。
[構成]
偏正式:節(日
[例句]
十月一日是中國人民的盛大節日。(作賓語)
英文翻譯
1.festival; red-letter day; holiday
詳細解釋
◎ 節日 jiérì
(1) [festival]∶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春節、清明節等
(2) [holiday;feast day]∶紀念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
(1).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北史·夏侯道遷傳》:“三月上巳,諸人相率至 夬 ( 夏侯夬 )靈前,仍共酌飲…… 夬 從兄 欣宗 云:‘今是節日,諸人憶弟疇昔之言,故來共飲。’” 元 吳弘道 《斗鵪鶉》套曲:“寒來暑往,兔走烏飛,節令相催,答賀新正圣節日,愿我皇又添一歲。” 聞一多 《人民詩人--屈原》:“端午是一個人民的節日。”
(2).紀念日。 艾青 《光的贊歌》詩:“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應該像節日的焰火,帶著歡呼射向高空!” 魏巍 《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你們也將同樣地在那些莊嚴的節日,想起 天安門 ,想起 毛主席 ,莊嚴地慶祝黨的生日--‘七·一’。” 容臞 《媽媽在你身旁》:“今天六月一日是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小孩子的節日!”
成語(Idiom):節日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r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定的日子,人們慶祝或紀念的日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日是指人們按照歷法規定或傳統習俗,慶祝或紀念特定的日子。這些日子可以是宗教節日、民族節日、紀念日等。節日不僅是人們放松心情、歡慶的時刻,也是傳承文化、弘揚價值觀的重要時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日一詞常用于描述人們慶祝或紀念特定日子的活動。無論是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還是圣誕節,都可以用節日一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日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室家之宜,爰發翹者。”其中“室家之宜”即指節日,意思是慶祝家庭團聚的時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2. 我們將在國慶節期間放假一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節日”與慶祝活動和歡樂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節日里參與慶祝活動,感受到喜悅和快樂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節日習俗,可以拓寬視野,增加對世界多樣性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過生日這個節日,因為我可以收到很多禮物。
2. 初中生: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我們會給長輩拜年,收到紅包。
3. 高中生:國慶節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節日,我們會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以上是關于“節日”詞語的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