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羅
成語(Idiom):簸羅(bǒ luó)
發音(Pronunciation):bǒ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混雜、雜亂無章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簸羅原指用竹篾編成的籃子,用來篩選雜物。成語“簸羅”比喻事物雜亂無章、混雜在一起的樣子,沒有秩序和組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事物的雜亂、混亂、無序的狀態,形容整齊、有序的事物被打亂或混在一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簸羅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一篇。莊子講述了一個農民的故事,農民用簸箕把秋水中的魚撈起,但是魚卻不斷地從簸箕中逃走。莊子以此來比喻人們在追求財富時,財富卻總是逃離他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簸”和“羅”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整理房間前,屋子里的東西都亂七八糟,簡直像個簸羅。
2. 這篇文章的結構很簸羅,沒有重點和邏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簸羅”聯想為一個雜亂無章的籃子,將各種物品混在一起,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整理和歸納的技巧,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有序和清晰。
2. 學習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時間,避免事務雜亂無章。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書包里東西太多了,像個簸羅一樣。
2. 初中生:這個班級的作業本堆得亂七八糟,簡直是個簸羅。
3. 高中生:整理電腦文件的時候,發現里面的文件名都是亂碼,像個簸羅一樣。
4. 大學生:這個實驗室的儀器擺放得太亂了,簡直像個簸羅。
5. 成人:辦公室里的文件堆得亂七八糟,簡直是個簸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