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麻痹不仁 (má bì bù rén)
發音(Pronunciation):má bì bù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對于外界的刺激、痛苦等不再敏感或漠不關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麻痹不仁形容人心靈麻木,對于外界的刺激不再敏感或漠不關心。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對于他人的疾苦或困境不聞不問、不加關心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對他人的苦難漠不關心的人,或者形容那些對于社會問題無動于衷的人,也可以用來自嘲自己在某種情況下缺乏關心或敏感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一書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富人不聞不問貧民疾苦的故事,形容了他麻木不仁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麻痹不仁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形容程度更加突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困境總是麻痹不仁,從不給予幫助。
2. 面對社會問題,我們不能麻痹不仁,應該積極投身其中,為社會做出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麻木”、“無感”等詞語進行聯想,形象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對于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表演真的麻痹不仁,一點都不好笑。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對于學習麻痹不仁,總是不認真聽講。
3. 高中生: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我們不能麻痹不仁,應該積極參與到改變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