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讎
基本解釋
亦作“不仇”。 1.不回答。《詩·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朱熹 集傳:“讎,答。”
(2).不相等。《新唐書·信安王李袆傳》:“ 褘 功多,執政害之,賞不讎,為當時所恨。”
(3).無征驗;不實。《漢書·郊祀志上》:“ 五利 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 顏師古 注:“讎,應當也。不讎,無驗也。”《明史·宦官傳二·陳奉》:“奸人訐奏,語多不讐。”
(4).不售。《逸周書·小開》:“汝恭聞不命,賈粥不讐,謀,念之哉!” 朱祐曾 校釋:“讐、售古今字。” 漢 賈誼 《新書·春秋》:“酤家不讎其酒,屠者罷列而歸。”
成語(Idiom):不讎
發音(Pronunciation):bù x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不傲慢自滿,不自高自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讎是由“不”和“讎”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表示不具備某種特點;“讎”表示傲慢、自滿。不讎的含義是指人不傲慢自滿,不自高自大。它強調了謙遜和謙虛的品質,告誡人們不要過于自負和自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讎這個成語常用于夸獎或勸誡他人謙虛謹慎,不要自負自大。可以用于表達對他人謙虛態度的贊賞,也可以用于提醒自己要保持謙虛的心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讎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漢書·王莽傳》。當時,王莽擔任太尉時,他對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自稱“天下無敵”。他的兒子王貢對他的自負感到非常不滿,于是寫信給他,勸他不要自高自大,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王貢在信中寫道:“不讎之君,不可與語。”意思是說,不要和自負自大的人交談。這句話后來被人們引用,并逐漸演變成了成語“不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讎”的結構是“不+讎”,表示否定傲慢自滿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成績優秀,但從不讎,總是很謙虛。
2. 領導對他的表揚讓他感到很高興,但他仍然保持了不讎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讎”與“不傲慢自滿”相聯想,這樣有助于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可以通過反面思維,想象一個傲慢自大的人,然后將其否定,得到不傲慢自滿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謙虛、謙遜相關的成語,如“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等,以擴大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雖然考了第一名,但他從不讎,總是和大家一起努力學習。
2. 初中生:盡管他在比賽中連續獲得冠軍,但他仍然保持了不讎的態度,謙虛地接受了大家的贊揚。
3. 高中生:她成績優秀,但她從不讎,總是謙虛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以上是關于成語“不讎”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