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軹
基本解釋
車軸之端。《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其朝位賓主之閒九十步,立當車軹。” 賈公彥 疏:“主當車軹者,軹謂轂末,車轅北向在西邊,亦去大門九十步,公于車東,東西相望,當轂末。”
成語(Idiom):車軹(chē zhǐ)
發音(Pronunciation):chē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車輪上的軸,比喻人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無法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車軹”源自《論語·陽貨》:“子曰:‘君子病無能焉,友病無能焉。’”其中的“無能焉”被解釋為“不能虛心向別人請教,不能接受別人的指導和幫助”。后來,人們將這個比喻引申為“車軹”,形容一個人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無法自由行動,無法進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思想僵化,缺乏進取心,無法接受新觀念和新知識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受到某種束縛,無法自由行動、發展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車軹”源自《論語·陽貨》中的一段對話。當時,孔子的學生陽貨問孔子:“君子病無能焉,友病無能焉,何謂也?”孔子回答:“君子病無能焉,無所取材也;友病無能焉,無所容諸也。”這段對話中的“無能焉”被解釋為“不能虛心向別人請教,不能接受別人的指導和幫助”。后來,人們將這個比喻引申為“車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即“車”和“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在原地打轉,真是個車軹之人。
2. 這個公司的管理層思想保守,變革困難,已經成為了車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車軹”簡化為“車輪上的軸”,用來比喻一個人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無法自由行動。可以想象一個車輪上的軸無法轉動,車子就無法前進,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脫軌”、“束縛”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成為一個車軹之人,我要虛心學習,不斷進步。
2. 初中生:他對新事物總是持懷疑態度,真是個車軹。
3. 高中生:那個學生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觀念,已經成為了一個車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