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忤
基本解釋
亦作“ 犯迕 ”。冒犯違逆。 晉 陸云 《國起西園第表啟》:“不慮犯迕,敢陳所懷。”迕,一本作“ 忤 ”。《南史·蕭琛傳》:“ 宋 元嘉 、 大明 中,經有被罰者,別由犯忤主心,非關常準。” 唐 王勃 《三國論》:“居顯列則陷犯忤之誅,伏閭巷則嬰黨錮之戮。”《資治通鑒·唐則天后長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戒。”
成語(Idiom):犯忤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w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背、違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犯指違反、違背,忤指違抗、違逆。它表示違背、違抗他人的意愿或規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忤常用于描述違背上級或長輩的意愿,違抗規定或規矩的行為。可以用來形容不聽勸告、不順從、不遵守規定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忤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楚漢戰爭中與劉邦作戰,最終失敗。在戰爭中,項羽有一個叫范增的謀士,他曾多次勸說項羽退兵,但項羽不聽,并且愈戰愈勇,最終導致了楚漢戰爭的失敗。因此,犯忤一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衍生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犯忤由兩個漢字組成,犯和忤,分別表示違反和違抗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忤上司,被解雇了。
2. 孩子犯忤了父母的意愿,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3. 不要犯忤規定,否則會受到處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想要記住犯忤這個成語,可以聯想到“犯忤上司”。忤音似“無”,可以想象一個員工違背上司的意愿,就像無視了上司的命令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犯忤相關的成語,如“犯上作亂”、“不忤時宜”等,來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敢犯忤老師的意愿,所以我乖乖聽課。
2. 初中生:他犯忤了學校的規定,被校長批評了。
3. 高中生:雖然他犯忤了父母的意愿,但他堅持自己的夢想。
4. 大學生:他因為犯忤導師的意愿,與導師產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