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斷
成語(Idiom):礙斷(ài duàn)
發音(Pronunciation):ài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阻礙、妨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礙斷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礙”和“斷”兩個字組成。意思是阻礙、妨礙。形容某種情況或行為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礙斷常用于描述某種行為或情況對其他事物產生阻礙或妨礙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態度或某種外在因素對事情的順利進行造成的困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礙斷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八年》:“王弗之行,懼宜,又礙斷。”這句話描述了一個人因為害怕別人的反對而不敢行動,導致事情不能順利進行。從此,礙斷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礙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容詞性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懶散無所事事的態度,礙斷了公司的正常運營。
2. 這場大雪礙斷了交通,使得很多人無法出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礙斷”與阻礙、妨礙這兩個意思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礙斷有關的成語,如“礙于”、“礙手礙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不聽話經常礙斷老師上課。
2. 初中生:我家門口的那個大坑礙斷了我們上學的路。
3. 高中生:這個問題礙斷了我們的研究進展。
4. 大學生:他的拖延癥礙斷了他的學業發展。
5. 成年人:這個政策的執行礙斷了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