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臼
成語(Idiom):搗臼(dǎo jiù)
發音(Pronunciation):dǎo j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在爭斗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搗臼,古代搗米的工具,由兩人合力使用,一個人持臼,一個人持杵。比喻在爭斗或合作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團隊合作、社會活動或競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攻打垓下時,秦軍設下了一個陷阱,用大量的石頭和土堆成一座高山,稱為垓下山。項羽的部下白起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士兵們一起用大木桿搗擊山體,使山體崩塌,從而攻破了垓下山。白起的這一舉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后來就有了“搗臼”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中是個搗臼,每次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這個隊伍中的搗臼,對整個比賽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搗臼”與“關鍵作用”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在團隊合作中用搗米的工具起到關鍵作用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點睛之筆”、“畫龍點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班的搗臼,每次都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他在籃球比賽中是我們隊的搗臼,每次都能投進關鍵的三分球。
3. 高中生:班里的學習氛圍很好,大家都是搗臼,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4. 大學生:他在團隊項目中是我們的搗臼,能夠協調各個成員,使項目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