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是
基本解釋
只是。 南朝 梁 沉約 《答庾光祿書》:“忌日制假應是 晉 宋 之間,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為宴樂,本不自封閉,如今世自處者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以臣觀之,止是猝死耳。”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語緩例》:“ 襄 三十一年《左傳》‘繕完葺墻以待賓客’,急言之,則止是‘葺墻以待賓客’耳。”
成語(Idiom):止是
發音(Pronunciation):zhǐ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只有這個,沒有別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止是是一個表示唯一、獨特的含義的成語。它強調只有某一種特定的事物存在,沒有其他選擇或替代品。這個成語常用于強調某種事物的獨特性或特殊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止是可以用于各種場合,特別是在強調某種事物的獨特性時。例如,在討論某個產品的獨特功能時,可以使用止是來強調它的獨特性。此外,也可以用于強調某個人的特殊才能或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止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故事講述了當時齊國的公子重耳被困在晉國的時候,他的兄弟公子小白前來救他。公子重耳見到公子小白后,非常高興,他說:“止是公子小白!”意思是說,“只有你是我真正的兄弟!”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表示某種東西的獨特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止是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止”表示只有,僅有的意思,“是”表示這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款手機的外觀設計、性能和功能,止是一流的。
2. 他的才華和領導能力,止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只有”或“獨一無二”等詞語進行聯想,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表示獨特性或唯一性的成語,例如“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歲):我的玩具是止是最好玩的。
2. 初中生(13歲):這部電影的特效和劇情,止是其他電影無法比擬的。
3. 高中生(17歲):他的音樂才華和表演能力,止是我們班上沒有人能夠達到的水平。
4. 大學生(21歲):這個研究項目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止是我們團隊能夠實現的。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