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正
基本解釋
謂勾正詞句的倒誤。 清 俞樾 《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一》“人之情”:“兩句傳寫互易……當乙正。”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毋或弗敬’原作‘毋弗或敬’,乃誤倒,今為乙正。”
成語(Idiom):乙正(yǐ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yǐ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品正直、行為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乙,指第二個字;正,指正確、端正。乙正表示一個人的品德端正,行為正確,不偏離正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乙正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為端正,通常用于褒獎、表揚或贊美一個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乙正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意思是孔子對于利益、命令和仁愛的說法都表示不滿意。后來,乙正成為了形容一個人品德端正、行為正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乙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乙正的人,從不做任何不正當的事情。
2. 這位老師教書育人,一直以來都是乙正的楷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乙正”與“第二個字”和“正確”聯系起來記憶。乙是第二個字,正表示正確,乙正即為第二個字正確,引申為人品行為端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品德端正、行為正確相關的成語,如乙丑(yǐ chǒu)、乙亥(yǐ hài)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是一個乙正的小朋友,從不欺負別人。
2. 小學生:我要向老師學習,做一個乙正的好學生。
3. 初中生:我們班的班長一直以來都是乙正的榜樣。
4. 高中生:他的品德乙正,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
5.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做到乙正,為社會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