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事
基本解釋
(1).古代治國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軍旅、田役、喪荒。《周禮·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 鄭玄 注:“七事,謂先四,如之者三也。”
(2).指天、地、民與四時之務。《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 韋昭 注:“七事,天、地、民、四時之務。”
(3). 唐 代武官隨身佩帶的七件東西。指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 唐 張九齡 《敕識匿國王書》:“今授卿將軍,賜物二百疋,錦袍、金鈿、七事。”
(4).同“ 七件事 ”。 明 《投梭記·逼娼》:“自從你父親亡后,家中十分艱窘,開門七事,那一件不在做娘的身上。”
成語(Idiom):七事
發音(Pronunciation):qī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生活中的七件重要的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事是一個漢語成語,由“七”和“事”兩個字組成。它表示人們生活中的七件重要的事情,包括工作、學習、家庭、友誼、健康、愛情和夢想。這七件事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每個人都需要關注和平衡這些方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事可以用來提醒人們重視自己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平衡工作與生活,注重學習與健康,維護家庭和友誼關系,追求愛情和夢想。它適用于各種場景,包括工作場所、學校、家庭和社交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七事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認為七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代表完整和平衡。七事的概念源于人們對生活的全面關注和追求,希望在各個方面都能取得平衡和成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事是一個名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非常重視七事,工作努力,學習進步,家庭和睦,朋友眾多,身體健康,愛情美滿,夢想實現。
2. 她總是把七事放在首位,努力平衡自己的生活,不偏廢任何一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七事分為七個關鍵詞來記憶,例如:工作、學習、家庭、友誼、健康、愛情、夢想。可以將這七個關鍵詞寫在紙上,進行反復復習和記憶,也可以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七事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七上八下”、“七嘴八舌”等,以擴展對七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做到七事齊全。
2. 初中生:七事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我會平衡好每個方面。
3. 高中生:七事是我追求的目標,我會努力實現每個方面的成功。
4. 大學生:七事是我人生的指南,我會在工作、學習、家庭、友誼、健康、愛情和夢想中找到平衡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