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庸
基本解釋
猶民功。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陟明之典,勸民庸也,則一歲而三遷未為過也。”參見“ 民功 ”。
成語(Idiom):民庸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y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普通平凡、缺乏才智和雄心壯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普通人民,而“庸”則表示平庸、平凡。民庸一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才智和雄心壯志,過于平凡普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庸一詞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某人的能力和膽識有限,對事物缺乏抱負和追求。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會按部就班、沒有創新思維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四年》中,原文是“民庸則無謀焉”。這句話形容了一個國家的百姓普遍缺乏智慧和謀略,沒有能力處理重要的政治事務。后來,民庸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個人的平庸和缺乏抱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總是過于民庸,沒有追求更高的目標。
2. 這個公司的管理層太民庸了,無法應對市場的變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民庸”這個成語:
1. 關聯詞:將“民庸”與“普通人民”、“平庸”等詞語進行關聯,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2. 故事聯想:想象一個缺乏才智和雄心壯志的人,他只會按部就班、沒有創新思維,這樣的人就是民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民庸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人才和智慧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對人才和智慧的其他評價標準,如“賢良淑德”、“才高八斗”等。
2. 學習其他與“民庸”相似的成語,如“庸庸碌碌”、“平庸無奇”等,擴展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成績平平,沒有什么特別出色的地方,真是太民庸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雖然有一些才華,但總是過于民庸,沒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夢想。
3. 高中生(16-18歲):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你只是民庸,很難有出色的表現和成就。
4. 大學生(19-22歲):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民庸,應該積極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