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2) (名) 通常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也叫終伏、三伏。
[構成]
偏正式:末(伏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 是最后的一伏) the la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詳細解釋
◎ 末伏 mòfú
(1) [the la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夏天最熱的時期是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十天(中伏有時為二十天)。中伏之后十天是末伏
(2) [the first day of the la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上述末伏所占十天中的第一天也叫末伏,即立秋后第一個庚日
農歷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共計十天的一段時間。也叫終伏、三伏。參見“ 伏日 ”。
成語(Idiom):末伏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ò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夏季的最后一個十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伏是指農歷七月的最后十天,也是中國夏季的最后階段。在這個時期,天氣通常非常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疲倦和煩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末伏常用于描述夏季的最后階段,特指天氣炎熱的日子。可以用來形容炎熱的天氣、人們的疲倦和煩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末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農歷七月是夏季的尾聲,此時天氣最炎熱,人們容易受到炎熱的困擾。因此,人們將這個時期稱為末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末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幾天的天氣真是末伏,簡直無法忍受。
2. 別看現(xiàn)在天氣還好,過幾天就要進入末伏了,一定要注意防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末伏與夏季的最后階段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夏季即將結束,天氣變得非常炎熱,人們感到疲倦和煩躁的情景,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末伏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氣和農歷的知識,了解夏季的特點和中國人民對夏季的習俗和傳統(tǒng)。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末伏,我感覺好熱啊!
2. 初中生:末伏的天氣真是炎熱,我都不想出門了。
3. 高中生:末伏是夏季的最后一個十天,天氣非常熱,大家要注意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