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運
基本解釋
明 代漕運方式之一。 明成祖 永樂 十三年(1415年),征調南糧,改海運為河運。在 淮安 、 徐州 、 臨清 等地設倉收囤,由官軍分成 淮安 到 徐州 、 徐州 到 德州 、 德州 到 通州 (今 北京市 通縣 )等段,節節接運,名為支運。每年四次,運糧三百余萬石。 宣德 六年(1431年)改行兌運。一說,支運包括支糧和運糧兩個方面,指從前一糧倉支出稅糧,運往后一糧倉。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必即當年該倉的進倉糧;當年各倉的進倉糧,不必即供當年運軍支出運輸。《明史·食貨志三》:“自 成祖 遷 燕 ,道里遼遠,法凡三變。初支運,次兌運、支運相參,至支運悉變為長運而制定。”參閱 梁方仲 《明代糧長制度》、 唐文基 《明代漕糧“支運”考辨》。
成語(Idiom):支運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y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支持、幫助運輸物品或人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運是由“支”和“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支指支持、幫助,運指運輸。支運的基本含義是指支持、幫助運輸物品或人員。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或運輸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運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團隊合作、協作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描述軍隊運輸物資、團隊合作完成項目、眾人合力救人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支運的故事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古時候,有一位農民要將自己收獲的大米運到城里賣。由于米粒太多,一人無法搬運,于是他請來了鄰居和朋友幫忙。大家一起將大米裝進了一輛馬車,通過共同努力,成功將大米運到了城里。這個故事象征著人們通過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任務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運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支”和動詞“運”組成,其中“支”為動詞,表示支持、幫助;“運”為動詞,表示運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齊心協力,支運了一批救災物資到災區。
2. 這個項目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支運。
3. 他們利用集體的力量,成功支運了一位病人到醫院就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運輸隊的隊長,帶領著一群人將貨物運輸到目的地。通過將成語與具體的場景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其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合作、協作相關的成語,如“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等。這些成語都與人們共同努力、合作完成任務有關,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于團隊合作精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一起支運書包到教室里。
2. 初中生:我們需要共同支運體育器材到運動場上。
3. 高中生:大家齊心協力,成功支運了一批救災物資到災區。
4. 大學生:我們合作完成了一個大項目,共同支運了很多貨物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