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岐
基本解釋
(1).指岔道,歧路。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迴首卿相位,通途無他岐;豈論校書郎,袍笏光參差。”
(2).指左道,邪道。 明 李東陽 《書耿氏家藏公牘后》:“當是時,非大家世族而能以儒為籍,不為他岐異術所汩,又幸而不罹于坑焚之厄,以待圖籍之收,蓋亦難矣。”
成語(Idiom):他岐
發音(Pronunciation):tā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與人之間的分歧、不合,爭執不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他岐一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原指昭公與管仲在政治問題上的分歧。后來,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合,爭執不下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朋友、同事、夫妻等關系中的分歧和爭執。也可用于形容團隊、組織等集體中的意見不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斗爭。其中的昭公二十一年一篇,描述了昭公與管仲在政治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而“他岐”一詞即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他”表示別人,第二個字“岐”表示分岔、分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岐之后,兩人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和睦相處了。
2. 他們為了這件事爭吵了很久,最后只能“他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兩個漢字分別記憶,并結合成語的故事起源來記憶這個成語。也可以編寫一些例句,加深對該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左傳》中的其他故事,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爭吵不休”、“意見不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為了一塊糖果爭吵不休,真是太他岐了!
2. 初中生:我們班上同學經常在學習方法上有意見分歧,老師說我們太他岐了。
3. 高中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道難題,同學們在解題方法上產生了他岐。
4. 大學生:團隊項目中,成員們對于實施方案的選擇產生了他岐,導致進展緩慢。
5. 成年人:夫妻之間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好彼此的他岐。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