悇憛
成語(Idiom):悇憛(tū tán)
發音(Pronunciation):tū t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談舉止謙和有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悇憛是一個古代漢字成語,由“悇”和“憛”兩個字組成。悇的意思是謙虛,謙和;憛的意思是禮貌,禮儀。悇憛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謙和有禮,不傲慢自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悇憛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儀態和舉止,特別是在社交場合中。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謙和、有禮貌和不傲慢自大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悇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莊公十年》。故事中,魯國的大夫顏淵向孔子請教禮儀之道。孔子對他的言談舉止非常滿意,就用悇憛來形容他的謙和有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悇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悇憛的儀態讓人們對他印象深刻。
2. 這個小孩言談舉止悇憛,給人一種很有教養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悇憛與謙和有禮的形象聯系起來,例如想象一個人謙虛地鞠躬行禮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謙和有禮”、“溫文爾雅”等,來擴展對文化禮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的悇憛的舉止讓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2. 中學生(13-18歲):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保持悇憛的態度,尊重他人。
3. 大學生(19-22歲):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有悇憛的儀態,展現出我們的素質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