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洗
成語(Idiom):撩洗(liāo xǐ)
發(fā)音(Pronunciation):liāo x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借口洗滌、修飾等事情,實際上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或者引誘別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撩洗是由“撩”和“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撩指的是用手或者物品輕輕觸摸、撥動,洗指的是清潔、修飾。合在一起,撩洗的意思是通過洗滌、修飾等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引誘別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撩洗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言談舉止中使用巧妙手法或者修飾自己的外表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交際中使用一些手段來引誘別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撩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中,祝英臺為了引起梁山伯的注意,每天都會在窗戶上灑水,洗衣服,以及修飾自己的容貌。這個故事中的祝英臺就是一個典型的撩洗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人,謂語為撩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常常在社交場合撩洗自己的外表,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2. 這個商家通過撩洗商品的包裝來吸引顧客的眼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撩洗”理解為“撩人”的一種方式,通過修飾、洗滌等手段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撩撥”、“撩人”等,來豐富對于撩洗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用漂亮的發(fā)夾撩洗自己的頭發(fā),讓同學們都夸她好看。
2. 初中生:他在社交網站上撩洗自己的照片,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粉絲。
3. 高中生:她通過打扮和修飾自己的外表來撩洗暗戀的對象,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