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戎
基本解釋
(1).九伐之兵。《周禮·秋官·掌交》:“九戎之威。” 鄭玄 注:“九戎,九伐之戎。” 賈公彥 疏:“九戎之威者,大司馬設九伐有所威刑。” 孫詒讓 正義:“《説文·戈部》云:‘戎,兵也。’大司馬九伐,皆用兵威武之事,故謂之九戎之威。”參見“ 九伐 ”。
(2).九夷。 漢 揚雄 《反離騷》:“資 娵娃 之珍髢兮,鬻九戎而索賴。” 唐 李嶠 《汾陰行》:“ 漢 家五葉才且雄,賓筵萬靈朝九戎。”詳“ 九夷 ”。
成語(Idiom):九戎(jiǔ róng)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r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九個蠻夷族群的總稱,也泛指外族、敵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戎是指古代中國周朝時期周王朝的九個蠻夷族群,包括犬戎、羌戎、狄戎、彘戎、豕戎、驪戎、芮戎、葛戎、蔡戎。九戎被視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外族,常常被用來形容敵對的外族或者強大的敵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戎一詞常用于形容外族或敵族,可以用來形容與自己國家或團體對立的外來勢力。也可以用來形容強大的對手或敵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戎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周南·關雎》一篇中:“九罭之魚,鳣鮪鯉鳉。”據說,這里的“九罭”指的就是九個蠻夷族群,而“魚”則指的是這些蠻夷族群的人民。這個成語在后來的演變中,逐漸演化成指代外族或敵族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戎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面臨著來自九戎的威脅。
2. 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共同抵御九戎的入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九個蠻夷族群的名稱和九戎的含義進行聯想,將其與外族或敵族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可以使用詩經中的《關雎》一篇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詩經》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關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九戎是古代中國的九個蠻夷族群。
2. 初中生:九戎代表了外族或敵族的意思。
3. 高中生:九戎一詞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用來形容與自己對立的外族。
4. 大學生:九戎一詞可以引申為形容強大的對手或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