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張
基本解釋
(1).謂一松一緊。弛,放松弓弦;張,拉緊弓弦。語本《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 文 武 弗能也;弛而不張, 文 武 弗為也。一張一弛, 文 武 之道也。”比喻事物的盛衰、強弱、興廢等。《韓非子·解老》:“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 唐 劉知幾 《史通·邑里》:“至於國有弛張,鄉有併省,隨時而載,用明審實。” 孫中山 《<民報>發刊詞》:“是故或于人為既往之陳跡,或于我為方乘之大患,要為繕吾羣所有事,則不可不并時而弛張之。”
(2).比喻處事的松緊、進退、寬嚴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夫説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 唐 元稹 《劉頗河中府河西縣令》:“且言其伐 蔡 之役,常參謀於懷汝之師,部分弛張,允協軍政,遂命試領 銀州郡 事。” 明 方孝孺 《春秋諸君子贊·子皮》:“賞罰弛張,必從其令。”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蓋其時文章界域,極可弛張,縱之則包舉萬匯之形聲;嚴之則排擯簡質之敘記,必有藻韻,善移人情,始得稱文。”
(3).猶變更。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 韓王 名 信都 ,而輒去‘都’留‘信’,用使稱其名姓,全與 淮陰 不別。 班氏 一準 太史 ,曾無弛張。靜言思之,深所未了。”
(4).拉開或收攏。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幾案可以弛張,什器輕于攜取,便于用矣,而不得謂之美術。”
英文翻譯
1.tension and relaxation; {物} relaxation
成語(Idiom):弛張(chí z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chí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緊張的情緒或狀態放松下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在緊張、壓力等情況下,經歷一段時間后,情緒或狀態得到緩解和舒展的過程。比喻緊張的局勢或關系得到緩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長時間緊張后得到放松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緊張的局勢或關系得到緩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沒有明確的故事起源,是根據語言的使用習慣形成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弛”和“張”。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感覺緊張的神經終于得到了弛張。
2. 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的緊張情緒一下子弛張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弛張”與“緊張”相對比來記憶,弛張是緊張的反義詞,表示放松和緩解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情緒相關的成語,如“忐忑不安”、“心如火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的緊張情緒一下子弛張了,大家開始歡呼雀躍。
2. 初中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我的壓力終于得到了弛張,感覺輕松多了。
3. 高中生:高考結束后,同學們的緊張情緒得到了弛張,大家紛紛放松了下來,開始享受暑假。
4. 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備考,我終于迎來了放松的時刻,感覺全身的緊繃都得到了弛張。
5. 成年人:工作的壓力讓我感到很緊張,但是通過運動和放松的方式,我能夠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弛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