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dà ér huà zhī ㄉㄚˋ ㄦˊ ㄏㄨㄚˋ ㄓㄧ大而化之
◎ 大而化之 dà’érhuàzhī
[careless;negligent] 化:感化。原指把真誠、善良、完美的品德發揚光大,使人的思想品德得以完美。后用來形容做事大大咧咧,不謹慎,不細致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孟子·盡心下》
詞語解釋
dà ér huà zhī ㄉㄚˋ ㄦˊ ㄏㄨㄚˋ ㄓㄧ大而化之
(1).謂光大德業,以化萬民。《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 趙岐 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圣人。”
(2).做事情馬虎,不細心。 鄧小平 《悼伯承》:“ 伯承 最反對軍事指揮上墨守成規,粗枝大葉,大而化之。”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大而化之
成語(Idiom):大而化之(dà ér huà zhī)
發音(Pronunciation):dà ér huà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處理問題或事情時,不注重細節,只追求大概的結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而化之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宏觀、整體;“而”表示連接兩個部分;“化之”表示把問題或事情處理成某種狀態。成語大而化之的意思是指在處理問題或事情時,不注重細節,只追求大概的結果。它強調的是以整體的利益為出發點,不過分糾結于細節的處理方式。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忽略一些細小的問題,但卻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整體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而化之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人們在處理問題時,不過分計較細節,只求大概結果的情況。例如,在工作中,如果遇到時間緊迫的情況,可以選擇大而化之的方式處理問題,先解決整體目標,再去糾正細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可以用大而化之的態度對待一些瑣碎的事情,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而化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難一》:“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鮮一樣,需要注重整體的概念,而不是過于糾結于細節。后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成語大而化之,用來形容人們處理問題時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而化之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大”、“而”、“化”、“之”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先大而化之,先解決整體目標,再去糾正細節。
2. 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有一些小錯誤,但還是選擇了大而化之,只給予了整體的評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這個成語與一個形象的場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例如,想象一個人正在處理一堆雜亂的問題,他不斷地把這些問題放大,然后用一個巨大的化妝刷把它們都涂成同一種顏色,表示他只關注整體結果,不糾結于細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大而化之相關的成語,例如“不拘小節”、“目光短淺”等。這些成語都與大而化之有著相似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大而化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做功課時,我有時會大而化之,先寫完整體的內容,再去檢查細節。
2. 初中生:考試前,我會先大而化之,先做完整體的題目,再去解決一些細小的問題。
3. 高中生:在寫作文時,我有時會選擇大而化之的方式,先構思整體的框架,再去潤色細節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