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逆
逋逆(bū nì)
發音(Pronunciation):bū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亡和違抗。形容人不順從,背離正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逋逆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逋”和“逆”。逋即逃亡,逆即違抗。逋逆形容一個人逃避責任,背離道義,不順從規章制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逋逆常用于形容兒童或年輕人不聽勸告,違背長輩或權威的規定,表現出叛逆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逋逆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左傳》。據傳,公元前480年,齊國公子糾因為不滿父親的統治,逃離了齊國,投奔了魯國。他的行為被認為是對父親的逆抗和背叛,因此被稱為“逋逆”。這個故事成為了逋逆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逋逆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逋逆行為讓父母非常擔憂。
2. 這個年輕人總是逋逆,不聽老師的勸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逋逆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逃離了家庭和社會的約束,違抗了規定和道義,表現出叛逆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逋逆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逆來順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逋逆了老師的指令,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他逋逆了家長的規定,偷偷出去玩了一整天。
3. 高中生:她逋逆了學校的規章制度,違反了校園安全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