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讓
基本解釋
(1).五次讓位。《史記·楚世家》:“ 昭王 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 楚國 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讓其弟 公子申 為王,不可。又讓次弟 公子結 ,亦不可。乃又讓次弟 公子閭 ,五讓,乃后許為王。”
(2).五次謙讓。亦泛指多次辭讓。《文選·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六飛同塵,五讓高世。” 李善 注:“ 爰盎 謂 文帝 曰:‘陛下至 代 邸,西向讓天子者三,南向讓者再,夫 許由 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 許由 者四矣。’” 唐 李白 《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一麾而靜妖氛,成功不處;五讓而傳劍璽,德冠樂推。”
成語(Idiom):五讓
發(fā)音(Pronunciation):wǔ r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社會交往中,主動退讓,讓步給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讓是由“五”和“讓”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五”表示數(shù)量,這里意指多次,而“讓”表示退讓、讓步。五讓的意思是主動多次退讓,給予他人讓步,在交往中表現(xiàn)出寬容和謙讓的態(tài)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讓在社交場合中常用于形容一個人非常謙虛、寬容和懂得退讓的品質。在工作、學習、家庭等各種場合中,遇到矛盾和爭執(zhí)時,使用五讓可以表達出自己的謙虛和寬容,以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叫莊子的人,因為他的寬容和謙讓,被稱為“五讓莊子”。莊子讓位給別人、退讓給別人、讓利給別人、讓賢給別人、讓道給別人,因此被稱為“五讓莊子”。后來,人們將他的行為概括為“五讓”,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五讓,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和他合作。
2. 面對爭吵,她總是能夠做到五讓,維護了家庭的和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五讓”與莊子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記憶。想象莊子在不同場合中主動退讓、讓步給別人的情景,對于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會有幫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了解他對于寬容、謙讓等品質的深入探討。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六讓”、“七讓”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們一起玩游戲時,我會五讓給他們先玩。
2. 初中生:在班級活動中,我會五讓,讓別人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 高中生:面對家庭矛盾,我會五讓,盡量避免爭吵和沖突。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我會五讓,尊重他人的意見和貢獻。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會五讓,與同事們和睦相處,共同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