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炭
成語(Idiom):涂炭
發音(Pronunciation):tú t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生活困苦、貧窮潦倒的境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涂炭一詞,源自于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燒炭方式。在古代,人們為了祭祀神靈,會將炭塊放在一個大罐中進行燃燒,從而產生大量的煙霧。而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被煙霧所籠罩,導致視野模糊,呼吸困難,生活環境惡劣。因此,涂炭一詞就用來比喻人們生活困苦、貧窮潦倒的境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涂炭一詞常常用于形容人們生活困苦、貧窮潦倒的境況。可以用來描述社會底層人群、災民、貧困家庭等生活困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涂炭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魯國昭公時期的一次祭祀儀式。據傳,當時魯國昭公在進行祭祀儀式時,燒炭的煙霧籠罩了整個場地,導致人們的視野模糊,呼吸困難。這個場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涂炭一詞就成為了形容人們生活困苦的說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涂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家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陷入了涂炭的境地。
2.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許多人的生活都淪為了涂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涂炭一詞。可以想象在燒炭的過程中,煙霧籠罩了整個場地,人們的生活變得困難,就像是被涂炭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中貧困、災難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加深對涂炭一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讀過一本關于貧困地區孩子的故事,他們的生活真是涂炭。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戰爭時期的人們生活在涂炭之中,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四處流離。
3. 高中生(16-18歲):貧困和災難使得很多人的生活變得涂炭,我們應該為改善社會貧困問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