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
基本解釋
突厥語qobuz的音譯。一種弦樂器。約 宋 元 時傳入內地。形似琵琶,但頸細,槽有棱角,與琵琶又有不同。《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火不思》:“琵琶直頸者, 宋 以來謂之‘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談》云:‘渾撥四’形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渾不似也。’后譌為‘渾撥四’。案‘火不思’、‘渾撥四’皆單字還音,非有改造不似義。《長安客話》謂之‘胡撥思’…… 唐 人猶有直頸琵琶、曲頸琵琶之名, 宋 元 始以直頸者名‘火不思’。”參閱 林謙三 《東亞樂器考·關于火不思(渾不似)》。
成語(Idiom):火不思
發音(Pronunciation):huǒ bù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懶散,不思進取,缺乏干勁和動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指熱情、激情;不思,指不思考、不思索。火不思形容一個人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對事物不思進取,不愿意思考和努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工作態度不端正、缺乏進取心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調侃自己的懶散和不上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淮陰侯劉邦派人去找一位名叫秦心的人,希望他能為自己效力。秦心接到邀請后卻沒有去,他的朋友問他為什么不去,秦心回答說:“我身上沒有火氣。”后來,人們就用“火不思”來形容一個人沒有激情和動力,不愿意努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工作火不思,整天無精打采的樣子。
2. 這個學生一直火不思,成績一直不見提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火不思”與一個懶散的人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他沒有激情和動力,不愿意努力。可以通過這個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懶散和不上進相關的成語,如“廢寢忘食”、“懶散無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功課一直火不思,老師都生氣了。
2. 初中生:這個同學一直火不思,上課老是走神。
3. 高中生:他的學習態度火不思,考試成績一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