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跡
成語(Idiom):行跡
發音(Pronunciation):xíng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蹤、足跡或行動的軌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行跡一詞源自《詩經·小雅·車轄》:“行彼行彼,或翛其浚矣。”意為人們的行動或行蹤有時會顯露出來,有時則隱藏不露。成語“行跡”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行動軌跡或足跡,含有隱秘、不易察覺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的行蹤、足跡或行動的軌跡,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動隱秘、不易被發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小雅·車轄》中的“行彼行彼,或翛其浚矣”是成語“行跡”來源之一。這首詩描繪了人們在行動時有時會顯露出行蹤,有時又隱藏不露的情景,形象地表達了人的行動軌跡的隱秘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跡屬于形容詞短語,由“行”和“跡”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跡神秘莫測,沒有人能夠找到他的蹤跡。
2. 那個間諜潛伏多年,一直隱藏著自己的行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行跡”聯想為一個人在行走時留下的腳印,形象地表示一個人的行動軌跡。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在雪地上行走,留下一串清晰的腳印,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行蹤詭秘”、“行色匆匆”等,以擴展對于行動和行蹤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在沙灘上留下了自己的行跡。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案件的破解離不開犯罪嫌疑人的行跡。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行跡被警方調查得一清二楚,無處可逃。
4. 大學生及以上:這位著名作家的行跡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