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魱
成語(Idiom):當魱
發音(Pronunciation):dāng w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們行動遲緩,拖延時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當魱是由“當”和“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當”表示遲延、耽擱的意思;“魱”是一種魚類,因其行動遲緩,被用來比喻做事遲疑、拖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當魱常用于描述人們做事拖延、遲疑不決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在做決策時猶豫不決,拖延時間,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當魱這個成語的起源與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有關。相傳,齊國有一位名叫魏舒的大夫,他在一次宴會上見到了齊國的國君,國君問他:“你為什么不早點來呢?”魏舒回答道:“我在路上遇到了一條魱魚,它行動遲緩,拖延了我的時間。”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形容人們行動遲緩、拖延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當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當魱,不愿意做出決定。
2. 這個項目的進展一直當魱,需要加快速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路上遇到了一條行動遲緩的魚,他因此耽擱了很多時間,就形成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拖延、行動遲緩相關的成語,比如“拖泥帶水”、“拖延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總是當魱,每天都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始做作業。
2.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考試總是當魱,拖到最后才開始復習。
3. 高中生:我有個朋友選大學專業總是當魱,遲遲不能做出決定。
4. 大學生:我有個同學總是當魱,每次都遲到。
5. 成年人:他工作總是當魱,從來都是最后一刻才開始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