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翮
基本解釋
指飛鳥。《文選·張協<七命>》:“掛歸翮於赤霄之表,出華鱗於紫淵之里。” 李善 注:“歸翮,鴻雁之屬也。” 呂向 注:“歸翮,鳥也。”
成語(Idiom):歸翮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歸翮是一個古代典故中的形象,用來形容人歸順于權勢者,無原則地追隨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歸翮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年》:“翮者,鳥之羽翼也。歸翮則歸順于人。”成語中的“歸翮”意為歸順于權勢者,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盲目追隨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歸翮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盲目追隨權勢者,缺乏原則和主見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歸翮的故事源自《左傳》,講述了齊國襄公時期,有一只鳥的羽翼被剪去,然后它便歸順于人類,成為人類的奴隸。這個故事用來比喻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盲目追隨權勢者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歸翮由兩個字組成,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歸翮之徒,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
2. 這些歸翮的人,只會盲目追隨權勢者,沒有自己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歸翮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鳥的羽翼被剪去,變得無助和無主見,追隨他人。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歸翮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孤臣孽子”、“狗仗人勢”等,來擴展對歸翮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是歸翮的學生,總是盲目追隨著老師的意見。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要成為歸翮之徒。
3. 高中生:他們是歸翮的政客,只會追隨權勢者,沒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