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制
成語(Idiom):束制(shù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shù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限制、約束、制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束制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束”表示捆綁、約束,第二個字“制”表示控制、管理。束制的基本含義是指通過限制和約束來控制和管理某事物或某人的行為或活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束制一詞常用于描述對某人或某事物施加限制或約束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政府對社會行為的管理,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對自己行為的自我約束。此外,束制也可以用于描述一種對他人言行的限制,比如對某人的言論進行束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季孫宿束制魯昭公的故事。當時,魯昭公犯下大錯,季孫宿為了制止他的錯誤行為,采取了束制的措施,限制了他的權力和行動。這個故事成為了“束制”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來束制不良行為的發生。
2. 這個項目的預算被嚴格束制,不能超支。
3. 他的行為受到了道德束制,不能隨意妄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束制”這個詞語聯想到一個人被繩子捆綁住,表示被限制和約束的意思。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形象來記憶詞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比如“束手無策”、“束縛”等,來擴展對“束制”這個詞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好自己的功課,不能被游戲束制住了。
2. 初中生:家長經常對我的行為進行束制,讓我不能隨意外出。
3. 高中生:學校對學生的自由進行了一定的束制,以確保學習的秩序。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自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束制,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