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本
成語(Idiom):行本(xíng běn)
發音(Pronunciation):xíng b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品行、行為舉止的基本準則或原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行本是由“行”和“本”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行”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本”指一個人的品行和原則。行本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行為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行本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為規范,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操守、道德或行為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行本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當時,魯國有一位名叫孟武伯的大夫,他的兒子孟孫行出外游學,因為在外面放蕩不羈,荒淫無度,一直沒有回家。后來,孟孫行的父親孟武伯去世,他才回到家中,但是沒有為父親的喪事操辦,也沒有為父親守喪。人們對他的行為非常憤慨,認為他沒有遵守孝道和家庭的行規,于是形成了成語“行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本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恪守自己的行本,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2. 這個人的行本很好,從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行本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行走的時候,身上有一本書,上面寫著他的品德和行為準則,這本書就是他的行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行本”這個成語可以引申出對個人品德修養的思考,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來進一步了解如何培養自己的行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媽媽都有很好的行本,他們從不說臟話。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要有好的行本,不做欺負同學的事情。
3. 高中生:在高中階段,我們應該要樹立正確的行本,遠離不良習氣。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要有高尚的行本,為人師表,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