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
基本解釋
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能形成離子,因而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食鹽、硫酸、氫氧化鈉等。
英文翻譯
1.{物化} (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能形成正負離子, 因而能導電的物質) electrolyte; electrolytic
電解質(diàn jiě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diàn jiě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溶液中能夠導電的化合物,也可以指能夠在電場中電離成離子的物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電解質是由帶電離子的化合物組成的,當它們溶解在溶液中時,這些離子能夠在電場中自由移動。電解質可以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兩種。強電解質在溶液中能夠完全離解成離子,如鹽酸、硫酸等;而弱電解質只有一部分能夠離解成離子,如醋酸、氨水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電解質廣泛應用于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在化學實驗中,電解質的性質對于反應的進行和結果的判斷非常重要。在醫學領域,電解質平衡的失調可能導致各種疾病,因此對電解質的監測和調節非常重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電解質一詞起源于化學領域。在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弗里德里希·克魯斯(J?ns Jakob Berzelius)首次提出了電解質的概念,將能在溶液中導電的化合物稱為電解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電解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溶液是弱電解質,只有一部分分子能夠離解成離子。
2. 醫生建議增加電解質的攝入量,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電解質的“電”字與導電相關的概念聯系在一起,而“解質”可以理解為“解析物質”的意思,即能夠在溶液中分解成離子的物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電解質的概念可以進一步了解離子化學、電解反應等相關知識。同時,可以學習電解質在生物體內的作用,了解電解質平衡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水中加入鹽后,成為了電解質溶液。
2. 初中生:電解質在電解過程中可以導電。
3. 高中生:電解質的離解程度與濃度有關。
4. 大學生:電解質平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