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正
基本解釋
正午十二時。《舊五代史·晉書·馬重績傳》:“刻漏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花月痕》第十三回:“﹝ 采秋 ﹞便過 賈氏 這邊來,坐到午正才自囬去。”
成語(Idiom):午正(wǔ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wǔ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午十二點鐘,也比喻事物的最高點或頂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午正一詞源自古代中國對時間的劃分,中午十二點鐘是一天中太陽最高的時刻。成語“午正”也引申為事物發展或進程中的最高點或頂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發展到達最高點或頂峰,或者形容時間上的中午十二點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午正”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它是根據古代對時間的劃分而來的。古代中國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中午十二點鐘是太陽最高的時刻,因此被稱為“午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午正”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午”表示中午,指時間上的中午十二點鐘;“正”表示正點、準時,也有頂峰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事業在幾年后達到了午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這個球隊在比賽中發揮出色,最終奪得了冠軍,達到了他們隊史上的午正。
3. 他的創作才華在年輕時就達到了午正,成為了一位備受矚目的作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午正”的含義,將其與中午十二點鐘的太陽最高點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圖像。也可以將其與事物的發展達到頂峰或最高點的概念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日上三竿”、“黃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中午十二點鐘是午正的時候。
2. 初中生:他的成績在期末考試中達到了午正。
3. 高中生:這個項目的發展已經到達了午正,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來保持領先地位。
4. 大學生:他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達到了午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5. 成年人:他的事業在幾年后達到了午正,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