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款
基本解釋
印章上的題記。 隋 唐 以來的官印,印背刻有鑄造年號等;后來篆刻家刻印,在印側所刻題記、年月和作者姓名等,叫做“邊款”。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桐廬負暄》:“錢袋內除鈔票外,還有指南針一只,石章一方,邊款刻著一篇細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牙章一方。”
邊款(biān kuǎn)
發音:biān kuǎn
基本含義:指在書畫、篆刻等作品的邊緣處題寫作者的姓名或款識。
詳細解釋:邊款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書畫、篆刻等藝術作品的邊緣處題寫自己的姓名或款識。這是一種標記作者身份和留下自己獨特風格的方式。邊款通常以簡潔的形式出現在作品的四角或邊緣處,既起到裝飾作用,又能讓欣賞者知道作者的姓名和創作時間。
使用場景:邊款通常出現在書畫、篆刻等藝術作品中。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藝術家會在畫作的角落處題寫自己的邊款,以示對作品的主權和標識作者身份。篆刻作品也常常在作品的外圈處刻上邊款。此外,在一些紀念品、字畫等商品上,也可以看到邊款的存在。
故事起源:邊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史書記載,最早的邊款出現在唐代,當時的文人墨客在書畫作品上題寫自己的姓名,以示創作的歸屬。隨著時間的推移,邊款逐漸成為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語結構:邊款屬于名詞性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的書法作品上,邊款都非常簡潔而有力。
2. 這幅字畫上的邊款顯示了它的作者和創作年份。
記憶技巧:要記住邊款這個詞語,可以聯想到書畫作品的邊緣處,上面題寫著作者的姓名或款識。可以想象一幅書畫作品,四周都有邊款,以此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中國書畫藝術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創作風格和作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在自己的畫作上寫上邊款,這樣別人就知道是我畫的了。
2. 初中生:老師說,書法作品上的邊款要簡潔而有力,能夠突出作品的特點。
3. 高中生:這幅字畫的邊款顯示了它的作者和創作年份,讓人對這幅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