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郎
基本解釋
(1).稱 漢 末、 三國 時僧人 支謙 。 月支國 人,于 東漢 末遷居 吳 地,從 吳 孫權 黃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孫亮 建興 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其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間技藝亦多所精究,時人諺曰:“ 支郎 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參閱 隋 費長房 《歷代三寶記·魏吳錄》、 宋 道誠 《釋氏要覽·稱謂》。
(2).指 晉 代高僧 支遁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其時 雪浪 洪恩 本講經法司,而風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馬剪隺之風。” 清 曹寅 《寄題東園》詩之七:“ 支郎 偏愛馬,處士獨憐鶴。”參見“ 支公 ”。
(3).泛稱僧人。 唐 鄭谷 《重訪黃神谷策禪者》詩:“初塵芝閣辭禪閣,卻訪 支郎 是老郎。” 前蜀 韋莊 《下第題青龍寺僧房》詩:“酒薄恨濃消不得,卻將惆悵問 支郎 。”
成語(Idiom):支郎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l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父母親無法養育子女,把子女送給他人撫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郎一詞源于古代民間故事,指父母親因生活困難或其他原因無法養育子女,將子女送給他人撫養。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父母親對子女的無奈和無力,以及社會的冷漠和殘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郎一詞常用于形容父母親無法撫養子女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其他人將自己的責任或困難轉嫁給他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郎一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傳說中,有一對夫妻因為生活困難,無法養育自己的兒子,于是將兒子送給了一個富有的人家撫養。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貧富差距和生活艱辛的現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郎是一個動詞短語,由“支”和“郎”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父母生活困難,只能支郎給他人撫養。
2. 這個社會不能讓那些無辜的孩子成為支郎的犧牲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支郎”與“父母親無法養育子女”這個意思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父母親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他人撫養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家庭和社會的情況,可以深入理解支郎一詞的含義和背后的社會現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爸爸媽媽太忙了,所以他被支郎給他的奶奶撫養。
2. 初中生:在貧困地區,很多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被迫支郎給親戚或朋友。
3. 高中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導致很多孩子成為支郎,這是一個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