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礫
成語(Idiom):磔礫(zhé lì)
發音(Pronunciation):zhé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品行卑劣,道德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磔礫,原為動詞,意為剝去石頭的皮,引申為揭露人的丑惡行為。后來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品行卑劣,道德敗壞,多指壞人惡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品行卑劣的人。可以用于譴責、批評或諷刺某人的惡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磔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剝去石頭的皮是一種殘酷的刑罰,用來懲罰那些犯下重罪的人。后來,這個詞匯引申為揭露人的丑惡行為,成為了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品行卑劣,道德敗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磔礫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磔”和賓語“礫”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真是個磔礫之徒。
2. 這個人一直隱藏在幕后,暗地里做了許多壞事,真是個磔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被剝去石頭的皮,暴露出他丑惡的本性,從而形容他的品行卑劣,道德敗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和品行有關的成語,如“敗類”、“敗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欺負同學,真是個磔礫。
2. 初中生:他偷了同學的錢包,真是個磔礫之徒。
3. 高中生:他為了升職不擇手段,真是個磔礫。
4. 大學生:他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真是個磔礫。
5. 成年人:他背叛朋友,真是個磔礫不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