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鬉
成語(Idiom):肉鬉(ròu xióng)
發音(Pronunciation):ròu xi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肉食過多、過度享受美食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肉鬉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肉”指肉食,而“鬉”則表示過多、過度。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過度享受美食的狀態,指的是因為過量食用肉食而導致的貪婪和放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肉鬉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貪婪地追求享受美食的狀態。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過度沉迷于肉食、不加節制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場景中的奢侈或浪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肉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敦傳》中,故事發生在晉朝時期。當時,王敦是一個貪婪好吃的官員,他非常嗜食肉食,尤其是豬肉。一次,王敦宴請客人,他大肆宰殺豬羊,準備了豐盛的肉食,使得宴席上的菜肴堆積如山,肉食過多,飽食之后,王敦不僅自己感到不適,而且還讓客人們感到厭惡和不滿。從此以后,人們就用“肉鬉”來形容過度追求享受美食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肉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肉”表示肉食,而“鬉”表示過多、過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次去自助餐廳都會吃得肉鬉,完全沒有節制。
2. 這場宴會上的菜肴太豐盛了,簡直是肉鬉一場。
3. 不要沉迷于肉食,要適度控制自己,避免陷入肉鬉的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坐在滿是肉食的宴會桌前,他貪婪地吃著各種肉食,肚子脹得像個氣球。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肉鬉”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有趣的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一些常見的成語包括“井底之蛙”、“畫蛇添足”和“班門弄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吃了太多的糖果,感覺肚子都要肉鬉了。
2. 初中生(14歲):他在生日派對上吃得太多了,完全陷入了肉鬉的狀態。
3. 高中生(17歲):我不喜歡參加大型宴會,總覺得那些肉鬉的場景很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