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銓
基本解釋
三銓之一。 唐 代文官的選授由吏部尚書、侍郎分別主之。侍郎二人分別負責中銓和東銓,掌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授。《舊唐書·職官志二》:“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也。”參見“ 三銓 ”。
成語(Idiom):中銓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q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銓指的是中央權衡,中央衡量的標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銓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原意為衡量事物,確定標準。后來演變為指中央權衡、中央衡量的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銓常用于形容中央權衡、制定標準的行為,也可用來批評某些人或組織過于強調權力,并以權謀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晉國的僖公要選定繼承人,他找到了一個名叫晏平仲的賢人,希望他能幫助決策。晏平仲建議用中銓來衡量繼承人的能力和品德。最終,僖公按照中銓的標準選定了繼承人。從此,中銓成為了權衡事物、制定標準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政策是否符合中銓?
2. 他一直在為中銓而奮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銓記憶為“中央權衡”,通過關聯詞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左傳》,了解其中的故事和歷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中銓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按照中銓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作業。
2. 初中生:學校組織了一次中銓活動,讓我們參與制定學生會的規章制度。
3. 高中生: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要有中銓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只顧及個人利益。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要學會權衡利弊,用中銓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應該遵循中銓的原則,不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