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句
基本解釋
亦作“冗句”。累贅的文句。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逮 晉 已降,流宕逾遠。尋其冗句,摘其煩詞,一行之間,必謬增數(shù)字。”
成語(Idiom):宂句
發(fā)音(Pronunciation):mǐng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宂句是指在文辭中使用謙虛、客觀的措辭,不夸大、不夸張,以示謙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句源自《尚書·大禹謨》:“宂句謙虛,以教不倨。”宂句的意思是指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時,使用謙虛、客觀的措辭,不夸大、不夸張,以示謙遜和尊重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句多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評論等,特別是在與他人交流、辯論、討論等情境中使用。它可以用于各種正式場合,如會議、演講、寫作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對話、爭論等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句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大禹時期。大禹是中國古代的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治理了洪水,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據(jù)說大禹在治水期間,他的謙虛、客觀的態(tài)度深受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因此后人稱他的言辭為宂句。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句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宂”是一個形狀像“宀”的字,表示屋頂?shù)囊馑?;“句”是表示句子的意思。兩個字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宂句”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發(fā)言時總是遵循宂句的原則,不夸大不夸張。
2. 在寫文章時,我們要注意使用宂句,以展示我們的謙遜和尊重他人的態(tài)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宂”字的形狀與屋頂聯(lián)系起來,表示保護和謙遜的意思;而“句”字則表示句子。可以想象一個屋頂下面有一個句子,表示在措辭中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宂句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相關(guān)的成語,如“謙虛”、“客觀”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討論時,總是用宂句表達我的觀點,不夸大不夸張。
2. 初中生:老師提出問題,我用宂句回答,以示我的謙虛和尊重。
3. 高中生:在寫作文時,我會注意使用宂句,以展示我的客觀和謙遜的態(tài)度。
4. 大學生:在進行學術(shù)研究時,我們要遵循宂句的原則,不夸大不夸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