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兵拏禍結 (bīng ná huò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ná huò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軍對峙,形勢嚴峻,如同兩軍相持不下,拿著兵器就能結下禍端。比喻雙方對立或爭斗的局面非常嚴重,隨時可能發生沖突或產生不好的后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兵,指軍隊;拏,拿著;禍,禍害;結,結合。兵拏禍結形容兩軍對峙的緊張局面,雙方都拿著兵器,一觸即發,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禍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兩個敵對勢力之間的緊張對峙,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對立的人或團體之間的沖突局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楚策二》記載:楚國的春申君想要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但齊國的相國田文不同意。春申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齊國留下了大量的軍隊,形成了一種緊張的對峙局面。楚國的使者被迫離開齊國,回到楚國后,他向春申君報告了這個局面,春申君就用了“兵拏禍結”這個成語來形容這種緊張的對峙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結構,兵拏禍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兩國之間的貿易戰導致了兵拏禍結的局勢,需要盡快尋找解決辦法。
2. 公司內部的兩個部門之間存在著兵拏禍結的情況,需要領導及時介入調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兵拏禍結”這個成語形象地聯想為兩個拿著兵器的人,他們相互對峙,隨時可能發生沖突,帶來禍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軍事、對峙、沖突相關的成語,如“劍拔弩張”、“火燒眉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兩只螞蟻爭奪食物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局勢兵拏禍結,最后發生了激烈的爭斗。
2. 初中生:在班級里,兩個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兵拏禍結的情況,需要老師及時調解。
3. 高中生:兩個政治派別之間的緊張對峙,形成了兵拏禍結的局勢,可能會引發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