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革
基本解釋
◎ 斥革 chìgé
[dismiss] 革除
斥革職銜
近義詞
詳細解釋
開除;革除。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元》:“相傳 蘇州 解元自 明 弘治 戊午科 唐寅 以科塲事斥革后總不利。” 清 姚鼐 《原任少詹事張君權厝銘》序:“於是榜發(fā)磨勘,有摘君所薦舉人 梁泉 卷疵纇數(shù)十,當斥革,吏遂傅君法,革職提問。” 魯迅 《墳·我之節(jié)烈觀》:“假使這 唐 人還活著,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風俗’了。”
成語(Idiom):斥革(chì gé)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ì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斥責、駁斥、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斥”意為批評、指責,而“革”則指改革、變革。這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對舊有制度、觀念或行為進行批評和改革,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現(xiàn)在,它也常用來表示對錯誤的行為或觀點進行駁斥和批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革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形容批評和駁斥他人的錯誤觀點或行為。例如,在辯論或討論中,當有人提出一個錯誤的觀點時,可以使用斥革來表示對其進行批評和駁斥。此外,在寫作或演講中,斥革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種不良現(xiàn)象的批評和指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革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斥革的官員,他非常勇敢正直,善于批評和改革不良行為。斥革經(jīng)常對貪官污吏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以期改善社會風氣。因此,人們將他的名字用來形容對錯誤行為進行批評和改革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斥”作為動詞,意為批評、指責;“革”作為名詞,意為改革、變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毫不留情地斥革了那個不負責任的員工。
2. 在會議上,他用尖銳的言辭斥革了對方的錯誤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斥革”與“指責、批評”相聯(lián)想,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另外,可以將其與斥責不良行為進行改革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批評、指責相關的成語,如“批駁”、“指斥”等,以豐富詞匯儲備。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斥革了我對同學撒謊的行為。
2. 初中生:他勇敢地斥革了班級里的欺凌行為。
3. 高中生:老師用生動的例子斥革了我們對作弊的觀念。
4. 大學生:學生會代表在會議上斥革了校方的不合理政策。
5. 成年人:他用理性的言辭斥革了政府的腐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