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懦
基本解釋
慈善懦弱。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唐太宗 ﹞既立 晉王 ,又謂 長孫無忌 曰:‘公勸我立 雉奴 。 雉奴 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
成語(Idiom):仁懦 (rén nuò)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n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心地善良但性格軟弱,缺乏勇氣和決斷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懦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仁”表示善良、仁愛,而“懦”表示軟弱、膽怯。仁懦形容一個人雖然心地善良,但性格軟弱,缺乏勇氣和決斷力。這個成語主要用來批評那些心地善良但缺乏勇氣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懦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缺乏勇氣的人。它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有好心但缺乏行動力的人。在社交和職場場合中,當有人表現出軟弱無能、缺乏決斷力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韓非子在燕國當官,他的朋友趙勝告訴他,燕國的國君喜歡善良的人,于是韓非子改變了自己的性格,變得善良和仁慈。然而,他的改變并沒有得到國君的贊賞,反而被認為是軟弱和懦弱。這個故事說明了仁懦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懦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形容詞“仁”表示善良,形容詞“懦”表示軟弱。這兩個形容詞相互修飾,形成了一個新的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心地善良,但卻太仁懦了,無法采取果斷行動。
2. 這個領導雖然對員工很好,但他的仁懦導致了公司的無法決斷和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仁懦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技巧:
- 將“仁”和“懦”這兩個字分別記住其基本含義,然后將它們組合起來,聯想到一個人心地善良但性格軟弱的形象。
- 可以將這個成語與其他形容人性格的成語進行對比,幫助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仁懦這個成語感興趣,還可以學習與之相關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至義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幼兒園學生(3-6歲):小明雖然很仁懦,但他總是幫助別的同學。
- 小學生(7-12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過于仁懦,要有勇氣去面對挑戰。
- 中學生(13-18歲):他的仁懦導致了他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錯失了很多機會。
-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職場中,仁懦往往會被視為軟弱和沒有競爭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