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紲
成語(Idiom):羈紲
發音(Pronunciation):jī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受束縛、限制,不能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羈紲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羈,指用繩子拴住牲畜,使其不能自由行動;紲,是用細繩拴住牛、馬等家畜的束縛工具。羈紲合在一起,引申為人受到限制、束縛,不能自由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受到各種條件、環境或其他人的限制,無法自由發展、行動或表達自己的意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羈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終風》中的一首古代詩歌。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公主因為嫁給了一個陌生的丈夫,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感到非常不舒服和不自在。詩中用了“羈紲”這個詞來形容公主受到的束縛和限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公司已經工作了十年,感覺自己被羈紲住了,沒有發展空間。
2. 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受到戰爭的羈紲,渴望和平與自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牲畜被繩子拴住,無法自由行動的形象,幫助記憶詞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羈紲相關的成語,如羈旅、羈系、羈縻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于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歲):小鳥在籠子里受到了羈紲,不能自由飛翔。
中學生(14歲):學生們在學校里受到嚴格的紀律羈紲,不能隨意離開教室。
大學生(20歲):大學生畢業后,不再受到學校的羈紲,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