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嚙檗吞針 (niè bò tūn zhēn)
發音(Pronunciation):niè bò tūn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胸狹窄,心地險惡,不肯容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嚙檗吞針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由“嚙檗”和“吞針”兩個動作組成。嚙檗指的是咬動檗木,檗木是一種堅硬的樹木,象征固執和狹隘;吞針則代表決心和堅持。這個成語形容人的心胸狹窄,不肯容人,固執己見,不肯妥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人心胸狹窄,不肯容人,不愿意接受別人的觀點或意見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團體或組織對外界的封閉和排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嚙檗吞針”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嚙檗者,心地險惡,不肯容人;吞針者,志節堅固,志不可屈也。”這句話形容人的心胸狹窄,固執己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心胸狹窄,嚙檗吞針,不肯接受任何別人的建議。
2. 這個組織對外界非常封閉,真是嚙檗吞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嚙檗吞針”與狹窄的心胸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狹小的空間里啃咬著堅硬的檗木,并且吞下了一根針,暗示這個人心地狹隘、固執己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心胸狹窄、不肯容人的成語,如“心胸狹窄”、“胸無點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很嚙檗吞針,不肯和別人合作。
2. 初中生:這個社交平臺上有很多人嚙檗吞針,對不同的觀點毫不容忍。
3. 高中生:他的個性很嚙檗吞針,從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指導。
4. 大學生:有些人嚙檗吞針,不肯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導致自己無法成長。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避免嚙檗吞針的行為,要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