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ān pín lè dào ㄢ ㄆㄧㄣˊ ㄌㄜˋ ㄉㄠˋ安貧樂道(安貧樂道)
◎ 安貧樂道 ānpín-lèdào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 to things spiritual;live contentedly as a poor scholar;happy to lead a simple virtuous life] 安于清貧的生活,樂于自己的信仰
詞語解釋
ān pín lè dào ㄢ ㄆㄧㄣˊ ㄌㄜˋ ㄉㄠˋ安貧樂道(安貧樂道)
謂安于清貧,以追求圣賢之道為樂。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語本《論語·雍也》:“賢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 顏淵 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二十:“嘗因溪結亭,號曰 瓢飲 ,蓋欲少見慕賢好古安貧樂道之意。” 明 樊鵬 《何大復先生行狀》:“﹝ 何大復 ﹞讀書必至夜分以為常,與人講論終日不倦,安貧樂道不念家產。” 魯迅 《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勸人安貧樂道是古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絡,開過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沒有十全大補的功效。”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安貧樂道
成語(Idiom):安貧樂道
發音(Pronunciation):ān pín lè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安于貧窮的生活,樂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滿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貧樂道是一個表示樂于過貧窮但追求道德境界的成語。它強調了一個人可以在物質貧乏的情況下,通過追求道義和精神上的滿足來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快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追求物質財富,而專注于追求道德境界和精神追求的生活態度。可以用于贊美那些不貪圖物質享受,有高尚情操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安貧樂道的故事來源于《莊子·逍遙游》。故事中,莊子和他的朋友齊物君一起去拜訪宋國的大夫荊軻。荊軻生活在貧窮中,但他過著簡樸而快樂的生活。莊子問他是否想過過富裕的生活,荊軻回答說:“我雖然貧窮,但我安于此,樂于修身養性,追求道德境界。”這個故事表達了安貧樂道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安貧樂道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安”、“貧”、“樂”和“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貧窮,但一直安貧樂道,從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態正確,我們可以在貧窮中安貧樂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安貧樂道的四個字分別與“安心”、“貧窮”、“樂觀”和“道德”聯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個成語,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和其他與追求道德境界相關的成語,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沒有很多玩具,但我安貧樂道,每天都快樂地和朋友們一起玩耍。
2. 初中生:他雖然家境不好,但他不抱怨,安貧樂道地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未來。
3. 高中生:她放棄了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選擇了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專注于自己的學業和社會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