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都
成語(Idiom):浚都(jùn dū)
發音(Pronunciation):jùn d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治理社會、整頓風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浚都源自《左傳·宣公十年》:“有人浚都,子路曰:‘何為也?’子曰:‘夫庶民若失其所,則必有怨言,怨言傷上,故欲浚之。’子路曰:‘敢問何謂浚都?’子曰:‘盡其言也。’”意為整治社會風氣,厘清紀律,以防止庶民對上級產生怨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政府、領導或組織對社會秩序、風紀進行整頓和治理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左傳·宣公十年》。當時,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為什么要整治社會,孔子回答說:“如果庶民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必然會有怨言,而怨言會傷害上級,所以我想整頓一下。”子路進一步問:“請問什么是整頓社會?”孔子回答:“就是盡力去滿足人們的要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謂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決定浚都,整頓社會風氣。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浚都,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浚都”與整治社會、整頓風紀的含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用勺子在城市中挖掘并整理道路,以表達整治社會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社會治理、風紀整頓相關的成語,例如“整頓乾坤”、“治國安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要求我們班級浚都,保持教室的整潔。
2. 初中生:學校舉行了一次浚都活動,清理了校園周圍的垃圾。
3. 高中生:政府決定對城市進行浚都,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4. 大學生:社會需要進行浚都,整頓道德風氣,凈化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