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人
基本解釋
(1).謂約束人的行為,使遵禮而行。《史記·滑稽列傳》:“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2).有節操的人。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潔皎分以守終,不遜避而茍免者,節人也。”
成語(Idiom):節人(jié rén)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制自己的言行,不給他人添麻煩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人是由“節”和“人”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節指節制、克制,人指他人。節人的意思是指節制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添麻煩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成語強調個人應該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不給他人帶來困擾或麻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人常常用于教育和勸導他人,提醒人們在言行上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給他人添麻煩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成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中使用,例如家庭、學校、工作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節人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起源,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道德準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強調個人應該自律,尊重他人的權益,不給他人添麻煩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因此,節人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形式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該學會節人,不給他人添麻煩。
2. 在團隊合作中,我們要互相幫助,節人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節人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人群中,周圍的人都需要幫助,而你決定節制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添麻煩,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節人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如“守禮”、“守法”等。這些成語和故事都強調了個人的道德和行為準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節人,不亂扔垃圾。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節人,不在教室里大聲喧嘩。
3. 高中生:我們要節人,不作弊,保持誠實的學習態度。
4. 大學生:我們要節人,不占用公共資源,保持公平競爭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