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chōng kǒu ér chū ㄔㄨㄙ ㄎㄡˇ ㄦˊ ㄔㄨ沖口而出(衝口而出)
謂不加思索說出口來。 宋 蘇軾 《跋歐陽公書》:“此數十紙,皆 文忠公 衝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 高念東 ﹞生平遇宴飲賦詩,必擇坐客一人代書,歌行近體衝口而出,如宿搆,執筆者幾腕脫。” 朱自清 《論老實話》:“生了氣或翻了臉,罵起人來,沖口而出,自然也多直言,真話,老實話。”亦省作“ 衝口 ”。 宋 蘇軾 《重寄》詩:“好詩衝口誰能擇,俗子癡人未遣聞。” 巴金 《秋》四:“‘豈但天空,如果我有翅膀,我連天邊也要飛去。’ 淑華 沖口答道。”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沖口而出
成語(Idiom):沖口而出
發音(Pronunciation):chōng kǒu ér c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脫口而出,毫不猶豫,不加思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沖口而出是一個形容詞語,用來形容說話的時候毫不猶豫,不加思索地說出來。這個成語強調了言辭的直接和迅速,有時候也暗示了說話者的沖動和激動。使用這個成語時,一般表示說話者在某種情況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沖口而出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人們在激動、緊張或者興奮的情況下說話的情況。比如,當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可能會沖口而出一些激烈的言辭;當一個人在緊張的面試中,可能會沖口而出一些自己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此外,沖口而出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的直率和坦誠,表示一個人說話毫不掩飾,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沖口而出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個叫屈原的大臣,他非常聰明和直率。有一次,屈原在楚王的宴會上聽到了一些壞消息,他非常憤怒,于是一口氣把他知道的事情都直接說了出來。這個故事流傳下來后,人們用“沖口而出”來形容說話毫不猶豫、直接坦率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沖口而出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沖”、“口”、“而”和“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沖口而出,直接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2. 她一聽到那個消息,就沖口而出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
3. 孩子們常常沖口而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沖口而出這個成語,可以把它拆分成三個部分:沖口而出。沖口表示沖動地說出,而出表示言辭脫口而出。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在生氣、激動或者緊張的情況下,沖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要進一步學習沖口而出這個成語,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言而無信”、“口若懸河”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沖口而出地告訴了媽媽。
中學生:老師問我一個問題,我緊張得沖口而出地回答了。
大學生:面試的時候,我沖口而出地說出了自己的實際經驗。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沖口而出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