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門自絶
成語(Idiom):杜門自絶(dù mén zì jué)
發音(Pronunciation):dù mén zì j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長時間閉門不出,與外界隔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杜門自絶意味著一個人長時間不出門,與外界斷絕聯系。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與外界交流、不參與社交活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長時間閉門不出,沉迷于自己的事情或興趣愛好,不愿與他人交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相傳,唐代的文學家杜牧曾在家中閉門不出,專心研究文學和詩歌創作。他因此被人稱為“杜門自絶”。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一個人長時間不出門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杜門自絶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杜、門、自、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整天杜門自絶,不愿出去見人。
2. 她因為沉迷于寫作,常常杜門自絶,不與任何人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關起門來,自己一個人待在屋子里,與外界隔絕。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住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社交、人際關系相關的成語,如“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有時候喜歡杜門自絶,看書或者畫畫。
2. 初中生(14歲):有些人為了沉迷于游戲,整天杜門自絶,不愿與他人交流。
3. 高中生(17歲):考試前,我會杜門自絶,專心復習,不被其他事情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