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
基本解釋
《漢書·董仲舒傳》載: 武帝 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 仲舒 以賢良對策。以“天人感應”說為其對策要旨,所對凡三,世稱“天人三策”。說明“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 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并進”,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仲舒 所對,為 武帝 采納,開此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面。
成語(Idiom):天人三策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rén sān c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超越了常人,能夠提出高明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人三策是由“天”、“人”、“三策”三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天”指天地自然的智慧,“人”指人類的智慧,“三策”指三種智慧的策略。這個成語表達了人類智慧與天地智慧相結合,能夠創造出高明策略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智慧超群,能夠提出獨特且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贊美某個團隊或組織在面對困難時能夠迅速找到解決辦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董仲舒是西漢時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智慧超過了常人,被稱為“天人”。他曾經提出了三種策略來解決國家的問題,被稱為“天人三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三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智慧超群,被譽為天人三策。
2. 這個團隊在危機中表現出了天人三策的智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天人三策”與“天地人”和“三個策略”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站在天地之間,擁有天地的智慧,同時提出三種高明的策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董仲舒的思想和他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智慧就像天人三策一樣,總能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團隊在困境中展現出了天人三策的智慧,成功地克服了困難。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天人三策讓他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以上):在工作中,我們需要運用天人三策的智慧,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