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約
成語(Idiom):淖約 (nào yuē)
發音(Pronunciation):nào y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違背諾言,不守信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淖約是由“淖”和“約”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淖”是指泥濘、渾濁的水,常用來比喻不誠實、不守信用的行為;“約”是指約定、承諾。淖約的基本含義即為違背諾言,不守信用,形容一個人不講信用、言而無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淖約常用于批評、諷刺他人不守信用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團體或國家在合作、協議或約定中不履行承諾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淖約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經常食言、不守信用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淖約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宰相。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位宰相名叫淖齒,他非常善于言辭,但卻經常食言不守信用。因此,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不守信用的行為,從而形成了成語“淖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淖約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淖”和“約”分別表示不誠實、不守信用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過幫我修理電腦,但最后卻淖約了。
2. 這家公司經常淖約合同,沒有一次是按時完成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淖約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走在泥濘的路上,他的腳被泥漿淖住,無法前進,就好像他的諾言被不誠實的行為所淖住一樣。通過形象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淖約是中國漢語中的一個成語,學習這個成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漢語。除了淖約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成語,如“言而無信”、“失信于人”等,它們都強調了守信用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以前常常答應幫我做作業,但最近總是淖約,不再幫我了。
2. 初中生(13-15歲):她雖然答應了和我一起去購物,但最后卻淖約了,讓我很失望。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政府承諾要改善教育條件,但卻一直淖約,沒有實際行動。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學生會成員,我們必須遵守諾言,不能淖約。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商人經常淖約合同,不守信用,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