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腳索
成語(Idiom):絆腳索(bàn jiǎo suǒ)
發音(Pronunciation):bàn jiǎo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來絆倒別人的東西,比喻設下的陷阱或障礙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絆腳索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絆腳意為絆倒,索指繩子。絆腳索原指用來絆倒別人的繩子,后引申為指用來設陷阱或設置障礙物的手段。比喻故意設下的障礙來阻礙別人的行動或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絆腳索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設置障礙來阻礙別人的發展或行動,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阻礙或困難。可以用于各種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齊國的公子重耳被追殺時,他的朋友范宣設下了絆腳索,使得追兵絆倒,從而幫助重耳逃脫。這個故事中的絆腳索成為了后來用來比喻阻礙別人的手段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是“絆”,賓語是“腳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設下各種絆腳索,想要阻礙我的發展。
2. 面對種種絆腳索,我們要堅定信心,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絆腳索比喻為一個繩子,用來絆倒別人。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被絆倒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阻礙、困難相關的成語,如“拖后腿”、“畫蛇添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設下絆腳索,讓我摔倒了。
2. 初中生:老師總是在考試前給我們布置大量作業,真是絆腳索啊!
3. 高中生:面對各種考試的壓力,我們要學會化解絆腳索,保持良好的心態。